馬上要開春了,這兩天總結、盤點一下春節前后的2月花事,在我個人的花歷日志里,我遇到了一個難題,再也繞不過去的現實問題———
鄭州開春第一花一直是辛夷花,梅花與小桃開花慢半拍。大別山里人,老表把辛夷和灌木結香花,一并稱之為報春花或應春花。鄭州有辛夷和白玉蘭早了,結香花遲些。根據我個人有限的觀察,十多年來,辛夷開花的日期如下:
2003年2月24日,紫荊山公園的大辛夷開花;
2007年暖冬,春節大年初一,2月13日,公園大辛夷開花,與上海報道白玉蘭開花在同一天;
2011年2月23日, 報道,城市西區有玉蘭花開。3月2日,公園大辛夷才開花而受寒合攏,經過一場雪,雪后放晴,3月7日下午,辛夷花冉冉開放;
2013年3月5日,驚蟄當天,公園大辛夷繽紛開花;
2017年2月18日,雨水節氣當天,紫荊山公園辛夷、小桃同時開花;19日,西區興華北街的行道樹紫玉蘭開花;
2018年2月24日下午,經過東區大綠地見辛夷開花;25日,有結香開花;慢了一步,到26日的下午,紫荊山公園大辛夷見花。
我以前寫文章都說,辛夷開花,是本地東風第一枝,梅花現在給我發難了,它不同意。以前一直是辛夷、玉蘭先開,梅花和小桃慢一步的。可是,嚴格地說,實事求是地說,近幾年來,鄭州分明已經有梅花開在了辛夷和玉蘭的前邊。
梅花在嶺南,在江南和西蜀,先于辛夷、玉蘭開花,這不是問題,但是在中原和北方不一樣。還按照我的觀察說吧,至遲從2000年算起,鄭州紫荊山公園在大辛夷旁邊,漫坡地上栽了一片不大的梅樹,多年也長不好,凄凄慘慘地開花,年年發花于3月初,明顯晚于辛夷花。你拿它對照 是對不上的。同樣的梅花小樹,3月開花,在市人民公園也是的。然而,在近些年情況發生變化———約摸在2013年左右,本地加快了城市綠化升級的步伐,開始大量露天植梅,半大的梅花樹一批接一批遠道運過來了,東區的高校園區一帶,梅花與紅葉李、美人梅、榆葉梅混合一起,外加櫻桃、櫻花、杏花、桃花爛漫開花,令人傻傻分不清了! 今年元月,鄭州一連四次下雪,但紫荊山公園“夢溪園”里南方遷來的一雙早梅,從冬至開花,愈冷愈開,凜然挑戰著冬凍冬寒,至春節花開滿樹,活生生上演了一幕“梅花歡喜漫天雪”的情景。這里緊鄰著我的單位,況且出于好奇,從園中園“夢溪園”開園之日起,我發現這一雙早梅,每年春節前開花,并且越開越早。鄭州多少年,有名是四大公園的,包括人民公園和紫荊山公園,可這些年來,綠地和公園的數量翻番。也不止是新東區,就連距離我家不遠的一個小公園,存在近十年了,其實就是小片綠地,這兩年也不停地在收拾與改造,曾經的石楠、桂花等等被移去了,變身成為以梅花為主題的廉政公園。這里各種梅花都有,春節前,早早有黃心白梅凌寒而開。此外,西南郊緊依著南水北調干渠的鄭州植物園,露天梅花龍游梅,開花也開在臘月里。
我寫過 ———枇杷、蠟梅、柊樹和四季桂,說明四季有花的愿景已經在鄭州實現。當時下筆還是很保守的。這兩年,我看得更仔細了,今年又仔細盤點,逐一羅列出11月入冬至3月初開春,冬天四個月,鄭州次第開花的木本花木十三品,它們依次是———小喬木的枇杷、柊樹、四季桂、山玉蘭和梅花,灌木有蠟梅、闊葉十大功勞、貼梗海棠、八角金盤、郁香忍冬、月季花、薔薇花、迎春花。
為什么梅花重回中原,煥發了新容? 竺可楨先生曾考證梅花自唐代以后退出中原,直到1950年代開頭,鄭州人民公園方才植梅成功。“漢唐時期,梅樹生長遍布于黃河流域。在黃河流域的很多方志中,有若干地方的名稱是為了紀念以前那里曾有梅樹而命名的。例如陜西鄜縣西北30余里有梅柯嶺,因唐時有梅樹故名。山東平度的州北7里有一座小山,稱為荊坡,據說曾種了滿山梅樹。目前鄜州、平度均無梅。河南鄭州西南30里有梅山,高數十仞,周數里,聞往時多梅花故名。現已無梅。解放后,鄭州市人民政府在鄭州人民公園栽種梅樹已獲得成功。鄭州在1951年至1959年期間,每年絕對低溫在-14℃以上,可以說是目前梅樹的最北界限。”() 從歷代方志中檢索各地物候的方法,以此來推測氣候變化,這是竺可楨先生的一大發明。但他的概括,也是有疏漏的。五千年的氣候變遷,現在有不少資料,證明了北宋年間,中原和開封的氣候暖化,氣溫反彈。宋徽宗鬧花石綱,從南方和東南移大樹,搜羅奇花異草,梅樹遍植艮岳,造“梅嶺”和“梅渚”兩大景觀。“艮岳梅嶺、梅渚是皇家園林中規模最大的梅花景觀,也是北方地區歷史上最為盛大的觀賞梅林,反映了宋代以來梅花在整個園林植物造景中的重要地位。遺憾的是這一盛大梅花園景出現在一個盛世浮華急遽落幕的悲劇時代,從興建到被廢,只是彈指十年間事,令人感慨萬千。”(程杰:,中華書局2014年5月第一版) 氣候在不停波動中,還有一個例子,開封老輩桑凡先生生前,前些年連年在自己院子里嘗試植梅,梅花都長不好。他對我說掌故,曾說及解放前開封沒有牡丹,鹽堿地天冷風沙大,種不成牡丹。但1980年代來后,開封禹王臺公園大片牡丹和日本晚櫻種植成功,此地牡丹花色不亞于菏澤牡丹。 第三編之七,有 一冊,記錄北宋花石綱史實頗多,其中“朱氏盛衰”一節,專說朱勔“因賂中貴人,以花石得幸,時時進奉不絕”而發家。那時“盤門內有園極廣,植牡丹數千本”,牡丹花開季節氣象不凡。還是說梅花吧,竺可楨先生寄予厚望的,鄭州1950年代所植梅花,并沒有延續下來。不僅人民公園至今不見六十年左右的梅樹,整個河南省,老梅樹的記錄都幾乎是空白。而新世紀開頭陸續植梅造景,得益于近些年小氣候變化,鄭州秋冬多雨,中原地界變濕潤了。尤其治污防霾開始,大小城市,一年四季,灑水車不間斷噴水降塵,事實上也促使空氣變濕潤。不止是梅樹和梅花,烏桕、香樟樹、重陽木、無患子、紅葉石楠等等,南方樹木大量引進成功,已經是綠化部門受表彰的根據了。
作為南樹北移的標志,梅花在鄭州活穩了,且大踏步跨越黃河、海河直到北京的報道,在里,也得到了印證。里并沒有梅花的,但,分明有紅梅還有綠梅與白梅繽紛開花。呼智陶老師領銜主編的 ,出版于1993年,其中記錄有梅,系李屬的落葉喬木,被陳俊愉先生指出是美人梅。
2018年3月2日,戊戌上元燈節于甘草居
作者簡介
姓名:何頻 工作單位:
熱門關鍵詞:城市立體綠化 立交橋立體綠化 垂直墻立體綠化 屋頂綠化 景觀立體綠化 道路立體綠化 水域環境生態修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