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同出一脈,均在儒道釋三家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創作者和觀賞者的共同性決定了三者的審美以及創作的共通性。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起源,它在審美要求和創作藝術方面都對國畫和古典園林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古典園林在審美和創作方面的共通性,分析中國古典詩歌營造意境的手法以及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和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對于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本文以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古典園林同出一脈為研究基礎,基于現代心理學、美學、詩學原理,從兩者的審美和創作共通性入手,結合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景觀設計案例,運用文獻研究、理論分析、分類研究燈桿花盆、比較研究、調查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法,研究了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古典園林在審美和創作方面表現出來的共通性,以及中國古典詩歌創作方法(包括意象和時空兩方面)在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它對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的指導意義,通過設計實踐進行驗證考量。
本文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人們在精神滿足方面具有同樣的審美需求,尤其是現代社會的人及其需要通過審美來滿足精神的釋放。中國花柱容器古典詩歌和中國古典園林具有相同的審美境界,追求虛靜之美,在其中追尋超越物質的“氣、神、韻、境、味” 的卡盆套審美境界。在對詩歌和園林的審美過程中,人們通過審美聯想、審美投射和審美移情來完成最高的精神層面的審美體驗。 (2)在詩歌和園林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做到“隨物婉轉,與心徘徊”,通過對物的把握,在創作過程中屋頂塑料種植盆才能達到與神相通。創造意境,就是通過人們的體驗感受使之產生情感,因此,園林意境生成的過程就是一個產生情感的過程。兩者都通過情感對象化,寄意于言外來生成情境,利用畫理中的以一概萬調動人們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投射機制,不斷更新創作意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3)以現代心理學的心理審美機制的生成和異質同構說為基礎,提出在景觀設計中,應通過將意象形象化、動態化、立體化從而使意象完成自我表達,調動觀者的一切感覺器官,增強體驗感。意境的生成主要是意象特征的同化過程,將可以表達主要情感的意象組合,強化其表征的情感意象,實現意象的連鎖,意境自會浮現出來。設計師可以通過特寫、夸大、對比烘托等手法對意象的特征進行描寫,突出空間的整個情感特點。
(4)詩人通過對空間轉向設計、時間速率設計、空間的簡化、季節朝夕氣象等景觀的描寫來表現詩歌的時空。中國古典園林中,造園家利用空間轉向和時間速率把控游人的視線進行線性空間設計;利用空間的簡化、季節朝夕等氣象景觀進行面狀空間設計,在靜態與動態的觀賞過程中斜屋面綠化花盆體現時空宇宙的變化。現代景觀設計中對于時間也多有體現,西方景觀主要著重于時間的體驗和感知設計,東方景觀主要著重于表現精神審美層面的時空生命觀。
(5)筆者根據文獻理論研究,通過一個“遇見時間”概念園子的設計,試著將這些設計手法運用到園子的設計中,從而對理論進行充分的闡釋和證明。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藝術直接影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設計手法,景觀設計師要對審美發生過程進行研究,從而根據審美產生的心理機制進行合乎中國傳統審美境界的景觀設計,創作真正具有中國韻味的園林景觀設計。